全媒体记者 张佳伟
2月12日,元宵节,益阳市赫山区龙居沧水纸影坊主理人朱龙将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节选片段搬上舞台,在清溪村上演《追牛》大戏。
今年37岁的朱龙,是目前我省最年轻的纸影制作技艺传承人。他用10余年时间,将“民间杂耍”纸影制作技艺,“耍”进了大雅之堂。
700多个影偶匠心出世
纸影制作技艺,是一种随着皮影戏的兴起而产生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。据《朱氏族谱》记载,朱氏纸影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。
孩童时期,看到太祖父做影偶、演影戏,朱龙产生浓厚兴趣,尝试着自己动手。高中时,他将道具带到学校向同学“炫技”,却被父母痛批学“被时代淘汰的东西”。
高中毕业后,朱龙加入省花鼓戏剧团,负责剧团舞美设计。平时接触很多服饰纹样,便用手机拍下,这也为他以后制作影偶带来灵感。
2010年,朱龙辞职拾起儿时的热爱,潜心制作纸影。
传统纸影由影偶、头像、帽饰、场景等构成,需要制浆、制壳、拓样、双雕等18个步骤。其中制作影偶最为复杂,原因是影偶外轮廓虽简练,但内部镂刻却很繁复,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。
由于没有系统性学习,雕刻工具简陋,朱龙做出来的影偶粗糙,呈现出来的影子也不好看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朱龙参加中国中青年皮影雕刻传承人培训班。在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请教后,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套刻刀。
反复锤炼,朱龙的雕刻技艺提升很大。18刀,便能刻出影偶“衣服”上的雪花纹,刀刀相连不断,且雪花纹直径仅0.5厘米;3000多刀刻出1个影偶。近年来,他相继创作700多个影偶,其中《刘胡兰》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。
2019年,在朱龙推动下,纸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24个新剧本唱出湖南
一口叙说千古事,双手对舞百万兵。纸影表演,3人一组。前台负责操纵影人,武场负责打击乐器,文场则负责拉弦乐器。整场演出,3人都以花鼓调唱。
在赫山及周边地区,每逢婚丧嫁娶,几乎都有朱龙的身影。朱龙带着几十人的“戏班子”,在当地唱出了影响力。
由于纸影表演收入不固定、到处漂泊吃“百家饭”,“戏班子”先后更换20多号人。老剧本听多了,观众也会调侃“耳朵出茧子”。
朱龙在《包公审案》等老剧本的基础上,创作24个新剧本,还练就现编现唱的本领。
纸影演绎的新剧本不仅在当地“有声音有图像”,朱龙还将它们带到北京参加全国皮影高峰论坛,带去深圳参加全国皮影汇演。
年售上万件文创激活纸影
在龙居沧水纸影坊,朱龙向记者展示收集的影偶、乐器、剧本等老物件。“前前后后花了100多万元,收藏1万多件。”朱龙视若珍宝。
朱龙明白,纸影表演要想传承下去,要保护,更要创新。为此,他每年20多次进校园、社区、景区等,开展免费巡演。他还开展田野调查,拜访老艺人,著作出版《湖南影戏造型图考》。
2019年以来,朱龙将纸影“搬”到帆布包、书签、摆件等物品上,做成文创产品,一年销售上万件。今年元旦,他为益阳市博物馆定制的400件生肖图案书签,一抢而空。